阿育吠陀医学是目前仅存的几个经过历史洗礼仍留存下来的传统医学体系,其人一自然一宇宙和谐共存的指导思想是其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过往文献不足和缺乏对其他传统医学体系历史和基本准则的深人挖掘,全球的传统医学体系交流存在着大片空自。深人了解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认识,将有利于整合草药医学研究,促进各国科学家的协作。因此,本文以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为例,深人分析其历史沿革、基本准则,以期帮助大家揭开这一神秘医学体系的面纱。
1 阿育吠陀的历史
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兀前2世纪的印度哲学学校Vaisheshika和逻辑学学校Nyayao Vaisheshika学校传授通过患者的病理表现推测和判断治疗方法的知识,而Nyaya学校则推崇在给子患者治疗前,应充分了解其各种情况,包括生理和病理表现。Vaisheshika学校将物体的属性分为六种类型:物质性、特殊性、活动性、普遍性、继承性和质量性,在当时用梵文分别表示为Dravya, Vishesha, Karma, Sa-manya, Samavaya。后来,Vaisheshika and Nyaya两个学校合并,共同建立了nyaya-vaisesika学校,该学校的成立使阿育吠陀医学的发展进人了一段黄金期。在这两个学校建立之前,甚至在当今的印度,很多人们都认为阿育吠陀医学是由宇宙之神Brahma创立的,他把医学知识传播给智者,智者再以书写或日述的方式告诉黎民百姓,使之免遭疾病的困扰。图1即为印度民间传说中描绘的Brahma神向智者们传授医学知识的场景。关于草药治病的知识是通过一种叫作“Shlokas”的诗歌形式传播的。印度的治疗体系Vedas被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Yajur Veda,Rig Veda,SamVeda和Atharva Veda。其中big veda最为著名,其记载了67种药用植物和1028种使用方法;Atharva Veda和Yaj urVeda分别记载了293和81种药用植物。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便是基于上述四大板块形成的。据传说,Rig Veda和Atharva Veda中记载的医学知识是由Atreya从Indra国王那里得来的,而Indra国王的医学知识则是直接由Brahma神直接传授的。后来,一位叫做Agnivesha的学者提炼了Veda、中的医学知识,由Charaka和其他学者整理成(( Charaka-Samhita》一书,并在书中首次提到了外科手术。上述著作到现在仍在印度境内流传使用,已被翻译成藏语、汉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发行。除《Charaka-Samhita》之外,尚有一些不知名的医学编译,如《Nighantu C}ranthas ))《Madhava Nidana))((Bhava Prakasha))等。
2 阿育吠陀的基本准则
阿育吠陀医学体系认为宇宙由五种兀素组成,分别是空气(Vayu)、水(Jala )、空间(Aakash )、土(Earth)和火CFire),这五种基本兀素组合成了构成人体的三大基本物质,分别为Vata dosha,Pitta dosha和Kapha dosha,称为三大dosha,如图2所示。三大dosha又分别由;p个亚dosha分支组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Vata dosha负责维持细胞运输功能、平衡体液电解质、清除体内废物。Pitta dosha负责调控体温和视神经,并控制着饥饱感,机体发热时会激活Pitta doshao Kapha dosha由糖类和脂肪转化而来,其为关节提供润滑以维持正常运动功能。总的来说,人体的分解代谢是由Vata dosha控制,新陈代谢由Pitta dosha控制,合成代谢由Kapha dosha控制。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由七个组织(Sapta dhatus)、组织间液(Ra-sa)、脂肪和结缔组织( Meda)、血液(blood)、骨骼(Asthi )、骨髓CMajja}、肌肉(Mamsa}、精液(Shukra)和三大废物,即大便(Purisha)、尿液(M utra)和汗液(Sweda)组成。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三大dosha是彼此制约,处于平衡状态的,但凡出现一丝不平衡,便会导致疚病产生。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的三大dosha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如果遵循祖先流传下的准则健康生活,便可维持这种平衡,达到长寿。
阿育吠陀医学采用“pancha karma”的方法治病,主要目的是清除打破dosha平衡的毒素,延长寿命。该治疗体系主要包括五种治疗方法,分别为virechan(采用粉末、膏剂或煎剂进行清洗)、Vaman(强制催吐)、Basti }灌肠)、Raktamoksha(血液净化),Nasya(鼻腔给药)。其治疗领域主要分为八大块,分别为Kayachikitsa(内科)、Bhootavidya(心理学)、Kaumar Bhritya(儿科)、Rasayana(老年病学)、V a-j ikarana(不孕不育和优生优育学)、Shalya(外科手术)、Shalakya(耳鼻喉科和眼科学)和Agada Tantra(毒理学)二5这种系统化的分支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加之阿育吠陀医学中丰富的动植物、矿物药用资源,其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
3 阿育吠陀发展现状
随着阿育吠陀在全球的推广,其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阿育吠陀医学主要以养生保健的形式活跃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开设了瑜伽馆和梵医馆。但事实上,阿育吠陀医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医学体系,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仅用于养生保健显得大材小用。阿育吠陀的治疗方法根据每个人的“prakriti”而定,主要分为vata, pitta,kapha三种类型。其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又受后天因素影响的一种体质,决定了人体对毒物和药物的反应性,中医理论中也有类似的体质概念。关于“prakriti”的研究目前已经上升至基因水平,在一项涉及全基因组SNP(单核有酸多态性)的研究中,选取了262名三种“prakritis”类型的男性对象,结果表明,PDM1基因在Pitta型人群中的致病性高于Kapha和Vata型人群。诸如此类证实阿育吠陀医学科学性的研究正在越来越多,期待着这种占老的医疗体系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4 结语
阿育吠陀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巨大的阻碍,与中医一样,其治病采用的是多种混合的草药,有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不明,加之与中医“辨证论治”相似的“体质论治”方法,其难以形成通用的治疗方法,这是优点也是阻碍其推广的缺点。尽管存在着重重阻碍,我们不能让这种占老的医学体系继续衰败下去,应尝试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评价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中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积极促进其全球推广,使之成为西医之外重要的补充医学体系,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