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教育部发布的((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达到40%。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对应的是,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每年都将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同时,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难与职位空缺并存,很多企业面临难以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的尴尬。
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造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片面追求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偏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简言之,就是供需失衡。
二、“供给侧”的概念
“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与“需求侧”相对应。经济学通常把投资、消费、出口称作三大需求,其中前两者是内需,后者是外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供给侧”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木、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和利用。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新常态,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破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难题的战略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高等教育属于社会领域,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进步,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深化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内在、必然要求。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1.以需求为牵引,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多数侧重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通用型人才需求脱节。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斗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木科高校向应用型专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若于政策的出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人才结构优化的载大改革。高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做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规划科学的发展方略。
2.以质量为核心,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高校扩招,教育资源的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提高学生在社会需求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人才质量是核心,这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与终极目标。i高校要根据培养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学和实践水平,从粗放型培养向精细型培养转变。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 “试金石”,是高校良吐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木保证。
3.以效率为导向,从普适型向精准型转变
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往往侧重于对普适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就业后,仍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职业培训,培养效率低下。iw校应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加强针对性和指向性,进一步强化自身特色,转变教育模式,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教育,从普适型向精准型转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四、结束语
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使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i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需求为牵引,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质量为核心,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以效率为导向,从普适型向精准型转变,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