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输血、补液、静脉营养支持,随着使用率的增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也逐渐增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侵人性设备相关感染的一种类型,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风险人群,主要原因为导管使用率高、管路维护不当等。一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成本。监测数据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每出现一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增加成本从3 700-39 000美元不等。欧美等国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持“零容忍”的态度,研究显示开展并加强监测,是重要且可行的防控措施。
导管所致血流感染(CRBSI)、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 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两个术语,很多医务人员及学者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两者有共同点,但CRBSI强调导管是血流感染的来源,适用于临床治疗;CLABSI强调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适用于监测。不同的监测定义下的数据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为了解北京市重症医学科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的现状,为标化监测方法、监测定义、监测流程提供基线数据,开展此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2月,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纳人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管理的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开展调查,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均为三级医院。每个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至少有一名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或护士参与本次调查。回收54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0%其中,医师30人,护士24人。平均年龄为(35.1±5.2)岁,负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监测的平均时长为(3.6±1.3)年。参与调查医务人员职称学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年龄、检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调查方法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定义、防控指南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定义。(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3)参与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纳人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管理的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负责调查问卷的填写。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Z检验,P >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监测及定义
共计调查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54名ICU医院感染监测医护人员。被调查的54名ICU医院感染监测医护人员中,填写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导管发病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数据来源以医师采集为主,共37名占68.52 ,分母数据来源以科室记录为主,共37名占68.52%.
2.2 诊断标准
结果分布79.6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临床医师确诊医院感染;应通过“临床诊断+病原学结果”确诊CRBSI或CLABSI的占94.44%;当怀疑发生CRBSI或CLABSI时,抽取血培养以“双侧双管需氧+厌氧”的方式占87.04 %。上述内容的调查结果,医师、护士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要得到区域基线数据、发现危险因素、为干预前后的纵向比较、区域间的横向比较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针对美国医院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概括的医院感染监测核心要素,对北京市重症医学科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方法进行调查,以评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数据的质量、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监测能力,从而为标化监测数据、开展区域数据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线数据。首先,监测定义的选择直接影响区域监测数据的横向可比性。研究结果显示,从实际操作层面、医护人员认知层面均提示监测定义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CRBSI更强调导管与血流感染的因果关联,对微生物检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适用于诊断与治疗;CLABSI仅强调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因此更适用于监测。不同监测定义下得到的监测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美国2008年之后以CLABSI作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定义;与美国不同,中国没有全面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且回顾近十年的文献,鲜有文献详细描述采用何种监测标准。因此,从监测定义选择的角度,很难对监测数据进行医院间、区域间横向比较,因此,不能直接评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疾病负担和防控效果。
其次,监测过程的标化与统一会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分子数据人员不同、分母数据获取方式不同,都会对指标计算结果的同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美国NHSN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不仅有明确的指标,而且提供了监测及数据审核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旨在提高各医疗机构成获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数据的标准化水平及数据的质量;中国尚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各地区、各医疗机构收集数据的方法及流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对监测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3.2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研究
结果显示,仍有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医院感染应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确诊。这一结果表明,一部分医护人员混淆了“诊断”与“监测”的概念,Done>an N总结“诊断”的目的是“治疗”需要较高的特异性,强调的是精准,而”监测”的目的是发现风险,强调的是趋势。因此,医院感染诊断应由临床医师确诊,明确任务与分工才能及时发现和确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不论是CRBSI还是CLABSI,都应通过“临床诊断+病原学结果”确诊,且应及时抽取“双侧双管需氧+厌氧”血培养以明确诊断,否则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监测数据的质量。
3.3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的分析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作为三级网络最底层的人员,应起到“哨岗”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风险。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危重、侵人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更应重视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的作用,做好医院感染一手数据的收集工作。研究结果显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医护人员开展监测的经验欠缺,间接反映了重症医学科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重视不足。
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关注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方法的研究。综述近十年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诊断、防控”相关的文献,无学者深人分析中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管理的28家三级医院均进行了调查,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为结论的外推提供了基础。本调查问卷以主观问题为主,较易受到环境、人为因素的干扰;其次,未结合各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大客观指标和现场实际操作的评价,同时结合监测数据进行深人分析,以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的现状。 致谢:感谢北京市28家重症医学科参与本次调查,同时感谢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本次调查给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