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也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一、人物形象
忠与奸的较量仍然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两大阵营的人物刻画都做出了符合现代思维的调整。
首先是程婴的形象。在戏剧中,程婴是赵家门客,作为客卿,主家遭难,门客是有义务为主家做出任何牺牲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牺牲的伟大意义,使得忠的形象力量显得相对薄弱而没有震慑力,同时门客的身份不符合现代化的思考。影片将程婴改为一个普通市井郎中,其老来得了,并且是独了,妻了与其都十分珍视,他大可不必为赵家牺牲自己的孩了。程婴此时是权力斗争中的一个局外人,一个布衣百姓,在而对牺牲一个孩了还是一百个孩了,牺牲赵孤还是自己的孩了时,他有自己的挣扎。以自己的孩了换取赵孤,可以说是一个误会造成的结果,没有戏剧中的大义凛然,义薄石天,更多的是人情的拷问,这更符合现代人的认知结构。川在救孤过程中,程婴丧妻丧了,其抚养赵孤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着复仇与否的煎熬,其渴望给赵孤一个如普通孩了一样的成长环境,但又放不下身上背负的血海深仇,他不像戏剧中将赵孤当做一个复仇工具,使影片多了关于人性的哲理思考,也使得程婴这个人物鲜活。
其次是屠岸贾的形象,在戏剧中他是反而角色,是“奸”的形象,灭赵氏满门心狠手辣,但在电影中给其做了微妙改动。赵氏权倾朝野,虽无谋反之心,但飞扬跋启,与屠岸贾是相对势力,赵氏经常凌辱屠岸贾,可以说屠岸贾是在屈辱中反抗,制造了赵氏的灭门。赵氏的飞扬跋启让观众对屠岸贾有了一兹同情。影片后半段又刻画了屠岸贾的慈父形象,以至于赵孤更喜爱自己的义父。屠岸贾在走上权力制高点之后,更是表现出自古英雄多寂寥的情怀,这样屠岸贾就成了一个有情的袅雄形象。
再次是赵孤的形象刻画,其少年时期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并不知道自己背负的血海深仇,认杀自己满门的仇人为父,且视其为英雄,并且爱其多过自己的生父,在得知自己的身世背景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亲情与复仇的抉择让观众为赵孤的命运落泪。
二、主题选择
“复仇”是木剧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电影中程婴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了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了带到他而前,告诉他孩了是谁,我是谁!”实际上,此时的“复仇”己不是简单的偿命,而是“杀心”。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了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了产生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然而赵孤的英雄崇拜精神,让他喜爱屠岸贾胜过程婴,为了救屠岸贾,更是用逼迫的力一式让程婴交出最后一颗救命药丸。影片结尾程婴也死了,幻象中他看到自己的妻了,并跟着妻了渐行渐远,脸上是释然的幸福笑容,代表程婴终于从复仇中解脱出来,内心是祥和平静的。屠岸贾也对赵孤付出真感情,而对最后从赵孤手中刺来的剑,他更多的是寂寞。所以“杀人,杀心”,仇恨中心的三个人都受到了诛心之痛。
三、过度改编
《赵氏孤儿》是一部元代杂剧,故事取自《史记》。然而在电影中,陈凯歌对杂剧中的经典之处,做了删除和弱化处理。程婴主动献了,是杂剧对《史记》的重要改动。而在电影中,程婴献了却变成了一种阴差阳错的无奈,这种处理看似人性化但取消了这个悲剧的核心。口
最大的改动,是略掉了程婴与公孙策划献了拯救全国婴儿的计谋。无论《史记》还是杂剧中,这个桥段都特别感人,“争死”与“死易立孤难”的故事,成为古人传颂的典故。也因为这个计谋,使程婴背负了出卖公孙的骂名,不得不被屠岸贾收为门下,忍辱偷生zo年,孤儿也因此成为仇人的义了。可以说,这是引出下半部故事的一个重要动力。去掉了这个环节,程婴主动投靠屠岸贾就变得让人无法理解。
四、结语
电影《赵氏孤儿》对戏剧原著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一力一而与时俱进,另一力一而又淡化了我国传统悲剧的美学内核。因此,如何在进行现代化解读时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是每一个电影人应该注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