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要素
迈克尔·波特将影响某一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资源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并明确指出高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对于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而言,基本要素主要包含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种类等自然资源因素;高级要素主要是指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人才资源要素、通讯设施、科研基础等因素。
1.自然资源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与湖南怀化毗邻,南和广西柳州、河池接壤,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境内东西宽220 km,南北长240 km,总面积30 337. 1 kmz,占全省总面积的17.2%。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气候条件优良。黔东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不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雨水充沛,年降雨量达1 000 mm,年平均气温14. 6-18. 5℃,相对湿度达80%,适合生长的植物资源达2 0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达400种。三是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截止2015年末,黔东南州16个县市均具有一两类竞争力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农产品(表1),如麻江蓝毒、施秉太子参、从江碰柑等。这些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均已成为地理性标志产品。
2.基础设施要素
高级要素需要经过投资和研究开发形成,对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动力等因素。随着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日益加快。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仅2013年全州20个现代农业园区投人25亿元,建设园区主干路266 km、沟渠137 km、机耕道1 OS km ,蓄水池645个、山塘水库22座、大棚2 000个、喷灌设施90. 2 km、流转耕地2. 2万hmZ。至2015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万h耐。二是农业机械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92. 1万kW,比上年增长0. 7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 017台,比上年下降2. 6 %;小型拖拉机5 450台,比上年增长1. 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8 452台,比上年增长3. 4%;农用水泵58 453台,比上年增长10.9%;农用运输车14 062台,比上年下降10.1 %;总动力达84. 3万kW。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较快。全州电视转播发射台17个,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674 41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 53%,广播综合覆盖率87. 47 % 0 2015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有彩色电视机108台、家用电脑19台、移动电话288台,为提升农民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奠定了基础。
3.特色农业人才资源要素
一是特色农业人才培养条件。黔东南州境内有凯里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地方院校,设置有生态农业技术、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园艺、资源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制药工程等特色农业相关专业,为山地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建成集科研、推广、服务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州内有民营科研机构8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达1 518人[‘,〕。三是特色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2014年全州有125. 45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排在全省9个州(市)第三位。2015年对特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人次达2 521人。
(二)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能力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安全、生态等更高标准的要求,导致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及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直接拉动了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收人水平的提高直接刺激了当地消费者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2015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3 173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6 863元,比上年增长11.8%;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4 579. 64元,比上年增长9. 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7 386. 87元,比上年增长10.7%。近5年收人的持续增长促使全省食品类消费支出呈现出了快速增长趋势,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不断深人,“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扩展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农业部数据表明仅2014年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 000亿元,足见特色农产品需求量之大。
(三)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
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是指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上下游产业。山地特色农业的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主要涉及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相关产业。黔东南州山地特色农业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发展良好,一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2015年,全州茶叶、药材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均比2014年实现增长,烤烟规模及产量有所回落(表2)。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州共有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8家,同比增长11.9%;实现产值65. 45亿元,同比增长15.1 %;营业收人59. 4亿元,同比增长15.6% o少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产值过亿元。三是农产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一方面是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813. 5 km ,“四横三纵一环两连线”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实现了与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与全省同步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另一方面是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逐步优化。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同时,积极探索短平快的农产品流通模式。2015年底,首家黔东南特色农产品体验店在贵阳市开业,以农业企业为运营主体,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四是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2014年全州26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人42. 09亿元,企业平均销售额近1 600万元。同时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吸引沿海发达地区与特色农业企业合作,拉动沿海地区特色农产品需求。五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良好。全州省级农业园区达50个,其中蔬菜类园区6个,精品水果类园区12个,特色畜禽类园区4个,茶叶类园区3个,休闲观光类园区10个,中药材类园区5个,水产类园区5个,杂稻制种类园区1个,油茶类园区2个,烟草类园区2个,现代农业园区的逐渐壮大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六是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良好。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州有省级龙头企业55家,州级龙头企业250家,农民合作社1 940家,专业大户1 697家,家庭农场1 162家,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400余家,特色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对山地特色农业竟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企业战略及市场竞争
山地特色农业企业竞争战略直接影响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现代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黔东南州山地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类型,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等经营模式,高效的经营模式推动特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趋向一体化,有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近年来,特色农业企业注重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方式来提升农业竞争力。目前已有“玉梦”牌红酸汤、从江香猪、丹寨硒锌米、“九潮”牌黎平香禾糯、“蔡酱坊”牌陈年道菜等农特产品获得了贵州名牌称号,还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38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从江香猪及其肉制品、从江碰柑、黎平香禾糯、丹寨硒锌米、剑河钩藤、三穗鸭、榕江锡利贡米、凯里红酸汤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直接提高了区域山地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政府行为和机遇
政府行为是推动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力量之一。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要加快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省委于2015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为全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系列措施,力促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一是积极实施优质茶叶、无公害中药材等“八大产业”工程,出台《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实施意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文件,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二是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资金难题。成立黔东南州绿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州财政注人1 0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目前已帮63家农业园区申请贷款近10亿元,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三是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创新驱动型农业发展。全州多个农业园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推动特色农业向技术型农业转变。如麻江县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蓝毒产、学、研、销合作协议,推动蓝毒产业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四是随着黔东南经济的转型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飞机等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及国内农产品需求消费升级等因素,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