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几年来,反映民情、民风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在新市场、新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力图使地方歌舞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
(二)通过校企、社团联合以及市场定位、市场空间与市场运作等措施,将大同地方歌舞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紧扣大同地方歌舞的核心灵魂和艺术特色,分析大同不同区域的歌舞形态特征,而后将其分类整合,与当地人群的接受能力和层次结合,并依据当地民俗风情和历史进程,进行宣传、教学与市场运作,使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继续发扬光大。
这次教学改革涉及文学、历史、旅游、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把大同地方民间歌舞展现给大家,实现可持续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对大同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承。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也是近些年的音乐发展中融合借鉴是最多提出的名词,笔者支持这一看法,但是笔者认为,尤其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中,本土的音乐审美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技术技巧基础上,保留传统风格性是回归中国本土音乐审美素养应有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高校的音乐基础训练,大多借鉴西方音乐体系的训练方法,包括二胡的基础音感训练视唱练耳都是在钢琴上完成的。声音的张力都过于拘泥于节奏形式,与中国的戏曲,样板戏,说唱艺术的腔体艺术节奏的追求是不同的,这其中每一种艺术种类都包含多种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中又包含着多种艺术技巧。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一点节奏所能体现的,这是由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长久影响渗透形成的。而中国音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对音乐内涵,及演奏者学养的追求。在中国有“一字多义”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音乐也是一样的,中国自古在音乐的表达上多为标题音乐,也就是音乐背景都会有个故事,例如《高山流水》是故事背景是知己伯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爱情等等。二胡作为单旋律乐器,尤为擅长表现人内心思想和情绪,可以将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内在理解如歌唱一般通过二胡抒发作者和演奏者的内在感情以及音乐思考。目前我们高校的二胡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花费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和主要精力并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对于乐曲关注更多的还是在速度,技术及谱面要求,内在气质基本没有体现,不再关注内在理解,只求谱面的强弱。丢失了本土音乐审美元素。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我们应该去追寻的目标。
二胡教学中缺失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和,是包含各种文化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笔者在此文中,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作为出发点,阐述在当代二胡教学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甚多,为什么要从儒释道三家说起呢?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儒家也称儒教,是孔子开创的学派,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思想理论,曾长期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具有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而释家即佛教,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迎摩尼佛,这是一种外国学派,流传到中国后,使其具有了中国特色,两千多年以来,以关心人心向善,慈悲为怀,在人们心中留下来深刻印象。道家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依据《道德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思想,在中国境内得到广泛流传,影响甚大。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题和精髓。在其影响中国传统审美更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认识了解儒、释、道文化的审美内涵以及审美原则,让我们回归对中国音乐的初心和本真。这三家思想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审美判断。让我们初步了解这些深厚文化底蕴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审美,下面让我们逐一阐述。
(一)从儒家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儒家注重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强调以礼治乐,礼乐治国。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教化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把音乐当作治国兴邦的工具,对音乐更为强调功能性,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音乐对人性的塑造,其功能性包括陶冶情操,辅德,益智等方面。孔子把音乐教育当做塑造人格,人性的主要手段。儒家思想认为审美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道德教育要依赖与审美教育,也可以说音乐在其中起着调节催化的作用,《论语》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说明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儒家“仁爱”的道德思想依赖于审美教育。孔子之所以注重音乐的重要性,也源于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可以激发生活的激情,和学习动力。孔子的音乐的定义是在“礼”的等级制度为基础,用音乐服务治国兴邦。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和”。“和”的真实意义是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统一,达到《中庸》里中所提到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以达到天地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正常地发挥出其职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万物得到给养,得到了蓬勃的生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要求我们要因时因事学会变通,这是中庸之道的变与不变。因此对待艺术上面,要坚持原则不变,只变方法。在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注重事物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失传统。
从儒家思想看二胡艺术,也有相通之处,二胡艺术上人们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涵的思绪化作琴声表现出来。在二胡的艺术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技巧技法,我们更应该展示内在的美和灵气。我国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在目前的二胡发展中,不难发现,现在的二胡曲都在向金子塔顶推,曲目技巧性强,这让很多二胡爱好者和发烧友们望而却步,而他们只能还是停留在80年代90年代的传统曲目上,这样就产生了断层。中间没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环节,这样会使其发展两极分化更加的明显。还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表示出近些年一些二胡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听到某个部分,比如中段或者尾声时就都一样了,这个说法是或许可笑,当笔者做了资料搜集后发现有这种音乐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将这些乐曲整合以后发现无一例外进入乐曲中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板,或是以快板作为尾声结束。笔者理解艺术的中庸之道,就是我们所表现的二胡艺术不能仅仅只在专业范围内发展,追求上层建筑的审美品位,我们也要符合老百姓的的审美口味,不管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演绎都应该将两者结合这种中和之美最能深入人心,更加推动二胡的发展。
(二)从道教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然而与儒家也有相同之处。道家提倡一种非人工的自然之美。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指人,地,天一切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就是遵循自然之法,以自然的状态为准则。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尚,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简单来说,道家崇尚的“无为”思想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上为“留白”。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应该是对音乐最美好的概括。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境界,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思想。
在二胡艺术中,大家也追求着“人琴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二胡艺术中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富内涵的感情化作琴声表现出来。但是当下功利性的应试环境之下,浮躁之风盛行,无论是演奏者的演奏还是曲目的创作很多都带有急功近利现象。所谓“无为”思想笔者的理解就是在纯粹的心态下追求音乐的本真,因为没有任何的审美欣赏是带有功利性的,急功近利的演奏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应该以追求美为前提,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