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着力于大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文件,强调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心理学家贺林握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是脱离父母的监护而独立成长的时期。此阶段的大学生,生理机能成熟,心理发展却不能与之相随,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烦恼、恐惧、压抑、愤怒等生理与心理活动的失衡。接受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能够帮助大学生正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实习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与理论教学相比,企业实习因工作岗位真实、工作经历与体验综合等特点,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个人技能。然而,在实习时学生们要扮演“学生”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单位的双重监管,短期内从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过渡到人际交往圈、生活环境较为复杂的企业生活,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轻则焦虑、烦恼,重则抑郁、愤怒。这些不良的挫折心理都将影响实习效果和质量。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融人社会。
1.研究方法与内容
1.1问卷发放
本文的调查问卷参考西南大学唐继红等自编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现状的调查问卷”,结合当代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包括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情况、情感方面、实习评价这七个主要相关因素。选取了某院校机械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
1.2问卷统计
1.2.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男女学生的比例极不均衡。参与调查的院校属地方高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多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学者研究发现:因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就业压力等原因,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大学生。
1.2.2挫折心理统计
本文从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情况、情感方面、实习评价等一七个方面向实习实训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在实习实训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同时约有半数的学生认为实习生活没有比学校生活更有趣,觉得实习环境总体而言不是很自在,并表示如果有其他选择,不会从事与实习岗位相近的职业。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实习生活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没有条理,甚至觉得生活艰苦,困难多且都难以克服;工作中也无法适应师傅或指导老师的教授方式;生活中不知以何种方式与同事、工友相处;人际交往圈狭窄,找不到知心朋友倾诉,因此常常抱怨实习环境。从图3中可以得知:多数的学生能在实习实训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受到师傅或老师的表扬;他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对师傅们要求掌握的知识充满好奇,主动学习,以最好的身心状态享受实习。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人实践,对实习的空余时间不知如何打发,实习期的学习拓展全靠师傅督促,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面对男女分手、父母沟通等情感不顺时,脾气暴躁易发火,严重影响实习质量。Z.问卷分析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很多无法预计的困难和挫折,而对于心智、经验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这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挫折心理:即在实现既定口标的过程中,遇到来自内外部无法克服的干扰或者障碍,使其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本文认为大学生实习实训期产生的挫折心理受学生本人、学校、实习企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1)学生本人方面。在实习实训前,学生存在较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实习将在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渴望提高个人职业能力。然而,大多实习单位不可能安排他们去做专业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多为简单、机械的体力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致使大学生失望、悲观。再者,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急于了解社会和他人,也急于让他人了解自己和承认自己,期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而在无忧无虑的学校生活中,师生、同学关系简单、平等,进人企业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上下级关系、师徒关系,在学校惯用的简单人际交往方式显然不适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有典型的依赖、被动、敏感等特点,在实习时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与同事领导沟通交流,将不满、失望的心情掩埋心底,难以融人到新的环境中。
(2)学校方面。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惑,师傅或指导老师若不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们的种种不适心理,认为学校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卖给企业了,归属感丧失,不能安心实习。客观来讲,学校具备解决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极少学校配置专职型的顶岗实习的教师。面对学生人数众多,实习期人员分散,学校配置的指导教师有的虽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但是不能胜任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或忽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救助,不能定期与企业交换意见,不能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
(3)企业方面。实习时大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两种角色,需接受学校和企业单位的双重监管,在学校里的学生身份已让他们习惯了被宠爱、呵护的感觉,而在企业却被人呼来唤去,干的是简单、粗笨的体力活。甚至好心请教师傅、工友,有时却被冷嘲热讽,以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藐视自己,因此常常抱怨和生气,一来二去就会产生茫然无助的心理压力。所以学生初到实习单位,企业应挑选一批有经验的师傅带领。选取的师傅除了在技术上过硬以外,耐心、随和、包容的性格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师傅除了在工作上对学生予以指导外,也应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同时,这些师傅也要和学校的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对学生的管理交换意见。让学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温暖,使之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稍稍放缓。
3.讨论
实习实训是大学生锻炼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校园步人企业和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实习时学生们必然会面临一些挫折和困难,只要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科学的挫折教育,挫败感就能有效转化成工作动力。
首先,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充分认识挫折的二元性。实习实训时挫折是难免的,一方面使人心理痛苦,情绪失衡,行为失措,甚至引起生理疾病以及悲观厌世;另一方面,挫折能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坚强、成熟,为就业和步人社会打好基础。
其次,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设立合理适当的口标。高校应在教学中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把知识、经验内化成精神财富。实习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企业。
最后,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实训期挫折教育的重视,创新实施方法。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实现挫折教育的职业化、社会化。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始终拥有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环境,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成为真正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