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经过教育改革实践,高校确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小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仅要求其具有技术专长,也要求其具备管理、计算机、职业、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能力,而高等院校,例如,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就无法学到管理类课程等的教育隔断模式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如何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管理类通识教育走进高校课堂是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全体的心声和期待。.本文主要以管理类课程为例,阐述在高等院校非经管类专业如何推进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内容之一,为高等院校的总体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建设的路径.
1 管理类通识教育概述
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才.而通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理性回归内容,是达到当代教育目标的必然路径,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并获得小同类型的分析方法、了解方法的价值所在、并融会贯通的使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能领悟小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表现形式,其主要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锻炼、学习方法获取、职业道德和性情等内容的培养。
管理类课程是研究科学管理知识体系的一系列系统课程,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是指导从业者进行科学管理工作的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综合系统应用型学科。一三五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改革内容,而管理思想是创新创业思维小可缺少的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走进社会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基本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协调能力等管理性素质,走进企业也需要具备时问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管理知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普及管理类通识课程、培养管理意识、丰富经管知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增强问题的思考深度、体会管理思维的独特魅力、感受管理学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理解管理学知识独立、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深层次涵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操.因此,在高等院校非经管类专业中普遍推行管理类课程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一部分,是在普通高校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管理类通识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 管理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管理类通识教育起于2000年左右,当初很多高校也开始了管理类通识课程的改革,但是改革的重点都放在单纯的在非经管类专业内部加入管理类课程的方式,这种改革系统性小够强,一门课无法真正的构建学生的管理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问的改革积累,逐步建立了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但是这种课程体系还小够完善,尤其在师资水平建设、学科性管理类教材编制、专业区别性学生管理、教学体制改革、学生手段和教学实践等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何种管理类课程存在随机性,例如在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单纯为项目管理,上课的老师是无项目管理经验非管理科班出身,并且各个专业各自为政没有一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二是开设课程的目标小够明确,多数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类通识课程主要以传授管理类知识为主,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但是管理类学科更是一门系统性学科,小可能单纯依靠一门学科就可以培养的;三是管理理论和操作实践脱节,因为没有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研究,学生也无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创业中体会到管理的用处,使得学生学习管理类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大幅度降低;四是教学形式非常陈旧,普遍还是采用板书、课件的方法教学;五是师资小足,大多数非经管类专业主要是使用自己本专业的师资力量,这种非管理科班的老师缺乏管理类课程教学经验,所教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让管理学通识教育走进普通高校各专业的课堂,通过管理学的普及能够让学生体会管理思维的独特魅力、增强问题的思考深度、感受管理学的意义所在,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操.本文与时俱进地对管理类通识课程目标、内容、授课形式和方法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设计,通过实践发现,基于创新创业的管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达到“专业十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