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探索,至今已经有15年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国,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已逐步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国际认可。从历史观来看,我国情况与德国比较相似。在经济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冲击下,我国工程教育同样进人了制度断裂的“关键性节点时期”。我国政府按照《华盛顿协议》的要求对整个工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成立了专门负责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唯一合法机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CEEAA),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务求与以美国为首的《华盛顿协议》主要签约成员保持高度一致,并在短时间内顺利成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因此,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构建同样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作为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德国并没有完全按照《华盛顿协议》制定的各项标准来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在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时,德国于2013年毅然选择退出了《华盛顿协议》。我国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构建中,在组织机构的设立、认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程序的设计等方面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效仿美国,而忽视了本国的国情和工程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比如我国设计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制定的“工程准则2000" ( EC2000)。因此,在推动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值得我们深人思考。
从结构观来看,由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与作用发挥与德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功能发挥存在不少问题。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一般都是非官方、独立性的民间机构,比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英国的工程理事会(Engineer-ing Council UK, ECUK)旧本的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JABEE)等,其可以有效保障工程教育认证的公正性、规范性与权威性。从目前来看,政府是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构建的主导者,目前多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参与其中,虽然后来逐步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协会来提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但官方主导色彩依旧浓重;高校虽然较多地参与到认证体系的构建中,但其与政府的职能划分却显得模糊不清;工业界企业似乎常常“置身事外”,其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的意识和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行业协会这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的声音也很微弱,其中介协调的功能几乎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历史变迁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的一些典型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从目前来看,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根据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未来改革的突破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保持《华盛顿协议》要求的认证标准和质量水平前提下,根据工程教育的实际发展现状,在组织机构、认证程序、认证标准以及认证队伍等方面进行二次创新,赋予其易于“消化”的本国特色,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二是积极协调政府、高校、工业界和行业协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各自的职能加以明确划分,并在执行过程中适时调整,逐步形成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三是调动工业界和行业协会参与认证工作的热情,推动其参与认证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总体来看,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设尚处于不断变革与探索之中,如何有效发挥认证制度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我们深人思考、持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