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植根并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国传统哲学,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成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天人相应”“生生变易”的宇宙观也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理念,而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动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中医学形成了与现代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川。因此,要搞好中医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如此才能培养卓越型中医人才,适应当前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需求。
1加强哲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习中医的信心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需经历“信、愿、行”三个阶段。只有深信不疑、坚信不疑,才会萌生出强烈的学习意愿,才有可能付诸艰苦的学习行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现在的学生,因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较少,加之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仍要学习大量的西医学知识,故很多人对中医没有足够的信心,甚至根本不信。没有“信”,更妄谈学习的“愿”与“行”,其培养结果可想而知。对中医的不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因此,加强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信心,进而加强对中医学的信心,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一个对中医不自信和一个具有坚定中医自信的学生,其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必然是天壤之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在物质、社会、精神等层面的共同认知川。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第一代文明体系中唯一持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其对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源泉和智慧保障,是维系中华民族内在情感因素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田,被德国当代哲学家雅斯贝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文明之一。在今天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如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兴起,国外兴起的针灸热等,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经典的肯定与学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彰显出巨大的价值。作为一个中医学子,回望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璀璨的文化硕果,会心生自豪与自信。而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医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是“干”与“枝”的关系仁,这个漫漫数千年的中医学对中华民族抵御疾病、健康繁衍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长久以来“中医非科学”“取消中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中医学子们应该清醒地认识中西医各自的思维特点以及长短之处,正如有学者指出“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异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川。中医学自有其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人运用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解释生命现象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因此,加强哲学思想的渗透,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习中医的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医教学加强传统哲学的渗透,应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多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实施川,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方能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及学习中医的意愿。
2加强哲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思维普遍比较弱化,而中医思维弱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临床能力下降。学生学习不够精深,思维不够正确,临床能力薄弱,又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甚至有小部分中医毕业生背叛中医、攻击中医,成为“中医掘墓人”,令人扼腕叹息。这些都是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中医思维是指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及其所体现的特征。中医思维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直觉思维、意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等困。尤其是大一新生,既往主要接受的是西方科学教育,逻辑思维与分析还原思维较强,进入中医药院校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思维的转型,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无疑困难很大。古语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即是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底蕴,学起中医入门容易,对中医的理解与掌握也更为准确和迅速。纵观历代名医的成材之路,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哲学底蕴,其中儒医、道医比比皆是。很多学者认为,中医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而非分析还原的方法川,因此传统哲学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虽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也开设有一些传统文化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全部重任,因此在讲授中医学各专业课程时,仍需要加强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注重整体关联与取类比象,这种整体关联与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如《金匾要略》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川m床针对“木旺乘土”的病证采用“扶土抑木”的治法,而非肝病治肝,脾病治脾。同样,“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治法均是这种整体关联思想的体现。中医认为任何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均与其他脏腑密切关联在一起,而非用分析还原的思维将其片面孤立。取类比象,中国古代哲人善于从天地自然中汲取灵感,即“效法天地”“以天为则”。中医学认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种,也必然要遵循天地之道,方能健康长寿。纵观历代名医,很多医家的思想都是从“效象天地”而得,比如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正是从观天地之象—天大于地,日明于月得出天地之道为“阳有余而阴不足”,由此类推至人身,人票天地之气生,亦存在“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生理特点,从而系统发展了滋阴学说,而其弟子戴思恭与汪机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论与“卫常有余而营常不足”论,将丹溪学说进一步完善与补充。而丹溪的医学观点与其理学修养又有着密切联系,宋明理学就天地之间阴与阳,动与静关系的论述很多,而这些哲学理念被朱丹溪援引入医学中,J漫J漫发展而成影响深远的“滋阴学说”。可见传统哲学是中医学的“上源之水”,加强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建立中医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哲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深化中医理论认识
中医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融摄了不同的哲理入医,从而汇集成博大精深的中华医道,此“道”包括道家之道、儒家之道、释家之道,乃至诸子百家之道。因此要理解中医的思想理论,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相关问题的基本内涵及来龙去脉。以道家思想为例,道家的道气论、无为论、辨证观、直觉思维等哲学思想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与道家的“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异曲同工;道家的“道法自然”“恬淡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与中医的因势利导、顺势祛邪、节欲保精、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则义理相通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中医各家学说为例,哲学与医学密切关联的现象更为明显。很多名家的医学思想都渗透着重要的哲学理念,以李东垣的脾胃理论为例,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突出了脾胃的重要性,创立了调治内伤病以健脾、益气、升阳为主的基本大法,丰富了中医学的脾胃理论,并为后世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向学生讲授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时,常常需要引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五行之“土”行的重要性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早在汉代董仲舒就提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就”,
认为“土”行为“五行之主”,可见在哲学领域,“土”就是万物长养,四季更替的基础。在东垣的脾胃理论中,“土”所对应的脾胃同样是滋养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化之源,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枢纽。可见,中医重“补土”的思想与哲学“重土”的理念如出一辙。再比如明代发展起来的“命门学说”,深受易学思想的太极理论影响,故有学者曾言“命门学说,与其说是医学问题,不如说是易学问题”,没有一定的易学知识,理解命门学说中的阴阳互生,精气互化,水火互养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要想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必须加强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
4结语
当前,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更理人员亦不能放松警惕,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医生要对护理人员给予指导和监督。若发现护理工作出现漏洞或有错误倾向,要及时纠正。患者术后恢复阶段,医护一体化小组的医生与护士之间要经常沟通,共同为患者制定康复措施方案川。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后休息、饮食、用药、运动锻炼等需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预防感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