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对策在产时和产后护理中的应用
分娩是女性正常的一个生理过程,但是在这一时间段,产妇生理方面不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且其心理也会经历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不对产妇心理进行有效地调节,产妇产生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比较大,影响产妇生活质量。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应激对策在产时和产后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为缓解产妇焦虑情绪提供合理的意见,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来我院进行分娩的8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年龄23一36岁,平均(24. 02 10. 32)岁。观察组年龄22一35岁,平均(24. 18 10. 41)岁。两组产妇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一般资料反应均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应激护理,其具体的护理对策如下。
1.2. 1消除孕妇陌生感首先,医院要为孕妇创造一个温馨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主要包括待产室以及产房等,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对孕妇的干扰。为进一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使其焦虑情绪得到有效地缓解,护理人员应该更为热情地向孕妇介绍人院相关的事项,并让其熟悉生活环境,减少其孤独感。同时,要告知其医院的相关制度,降低其思想顾虑。1.2.2促使产妇的安全感增强由于孕妇对生产具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因此,其在接收生产的过程中渴望获得医务人员的接纳与理解。基于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态度的亲和性,认真地倾听待产妇的陈述,充分地了解其心理感受。对于产妇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其解释,并给予一些解决的方式。以孕妇文化层次、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角色为基础,采用易懂的语言告知其生产相关注意事项。在对产妇进行检查时,要提前对其进行知识宣教,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轻柔性。
1.2.3对产妇心理进行准确评估在产前检查中,如果发现孕妇有异常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护理人员要及时对产妇解释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必要性与安全性。对于有心理顾虑的产妇,护理人员要给予耐心的开导与解释。采用一对一陪伴的方式进行分娩,在必要的情况下,孕妇的丈夫要陪伴左右。在孕妇生产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必要的支持,如:调整体位、按摩、擦汗、协助进食等。同时护理人员要让孕妇家属参与其中,促使孕妇的安全感增强。1.2.4提升待产妇对分娩知识的理解程度待产妇深人地掌握分娩知识,这对于促进分娩产妇顺利分娩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增强分娩产妇的自信心。对于新人院的待产妇而言,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及时地健康知识宣教,使其掌握分娩相关的知识。在生产前,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促使产妇对分娩这一正常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意识到妊娠分娩属于女性基本的生理过程。等待产妇对分娩具有较深的认识以后,促使产妇的情绪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分娩。
1.3评价标准
1.3.1 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采用SAS评分与SDS评分表对产妇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进行评分,总分50分,分数越高说明产妇的焦虑与抑郁程度越高。
1.3.2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统计两组产妇生产期间与产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主要包括胎死腹中、流产以及胎儿畸形,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孕妇心理焦虑与抑郁指数评分比较护理后,两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应激状态主要是指个人在某种环境刺激下,其生理、情绪以及思维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因为个体对某种需要的增加所产生的。个体抵御不利的因素、个体遗传素质、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抵御不利因素的能力[3J0从应激状态来看,最为关键的是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比较和理解,当两种因素存在着认识的不平衡性,这便产生了应激状态川。当个体起初进人到一个新的生存环境与状态下,个体需要重新地适应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人在估计上的不平衡性加大,心理失去平衡,此时便可能产生应激状态[’〕。另外,社会其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其也容易导致不平衡性发生,最终也会导致应激状态产生。近年来,医学也越来越重视应激刺激产生的相关问题。分娩属于一个生理过程,其对于产妇而言属于一个心身应激,女性在怀孕以后,会随着妊娠的进展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妊娠晚期,产妇通常会感到焦虑以及恐惧,这种应激状态会自然地影响产妇生产,同时会影响胎位,加大产妇的痛苦体验,长期如此会导致个体适应型疾病发生。基于此,医院需要为产妇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应激对策,缓解产妇焦虑情绪。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采用心理应激对策护理以后,产妇的焦虑及抑郁程度得到明显缓解,且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