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文化视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下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8日

(一)构建和创新传播平台,建立“资讯+互动+评估+服务”的微课体系

话语权属于传播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掌握与否,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力、调控力和控制力,关涉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度。建立微课体系,对于在当下把握住话语传播渠道,对于有效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具有巨大价值。

首先,对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使之具有规范性和可行性。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生思维和个性需求落实其中,实现“精准化”定位的务实体现,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增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从微课体系的“流动对象”变成“存量对象”,增强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心理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和行为方式认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借助符号、数字、图形,承载教育者的想法和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流、话语引导、话语教育传播中确保教育双方的良险互动。

其次,建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评估与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大型网络资源数据库,集成社会各界网络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系统联动的网络机制,将网络信息联盟资源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传播的信息来源,营造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环境,拓展话语权建构的新阵地、新领域、新平台。在满足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共享交流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茹性和忠诚度,扩大话语的知名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

(二)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和生活化的有机藕合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规定着理想信念教育涉及的范围、目标和要求,其主要内容是给予受教育者以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知识体系而存在的“理论一阐释”话语,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组织、创造、阐释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主导作用;二是作为知识生产而存在的“学科一学术”话语,体现为不依赖于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学术范畴,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组织、学术队伍、学术活动等学科共同体学术话语;三是作为知识应用而存在的“实践一方法”话语,是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工作领域存在的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为工作话语,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公众言语形态的交往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内容通常是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偏重意识形态和国家话题,脱离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那么,大学

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一方面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的导向性,避免低俗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将导向性与生活化有机藕合,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生活实践。因此,一是要注重内容的互动性、时效性,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摒弃不可捉摸和虚无缥缈的内容,学会教育内容的再制和再生,定制生产适合该场域环境特点的话语内容,赢得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尽量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移植到“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具体日常生活实际结合。三是增加与现实社会的广泛联系,围绕青年群体密切关注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直面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侧重将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易接受的科学、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挖掘微文化发展变化特点,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

微文化视域下,话语形式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能否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用于描述、沟通和建构关系的言语符号系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时暗含政治权威而展现出来的言语表达形式。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时候运用的是体现控制权和领导权的言说形式,大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对话机制畅通,教育者灌输的权威性被消解,继续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效果甚微。

第一,教育者应摒弃过去的单向输入式、自上而下的话语方式,采用自由平等双向沟通的话语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引导者、欣赏者和支持者,改变以往“知识的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姿态。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因素注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之中,以真诚的态度、关爱的心理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导致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失效或反效。

第二,借鉴微文化的兴起和传播特点,学习和掌握微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微文化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和观赏心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内容“老话新说”,打破传统内容言说的死板教条,通过创新具有生动性、可读性强的鲜活言说形式展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将理想信念素材融入微文化中,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活泼灵动的话语形式丰富理想信念话语体系,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正如哲学家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朴实语言诊释深奥理论,化抽象的理论逻辑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从而“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

第三,根据“双主体”教育理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形态由“独白”变为“对话”。单向式、灌输式的话语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由“主一客”关系变为了“主一主”关系,‘我一他”关系变为了“我一你”关系,教育双方共享话语权。教育者应当密切关注来自网络的多元化思潮,通过使用和传播微语言,把握大学生的微思潮,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主观潜质,在平等角色的交互作用中,启发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激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表达新体系。    

第四,‘意见领袖”的发言能在问题节点对他人施加影响,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极端言论的生成,他们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时拥有话语权威性和公众影响力。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形塑微文化“自己人”,让他们成为用微文化阐释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成员,带动广大大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避免信息扭曲,建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

总之,高校应将微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以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进行引导,充分利用转发、评论、@、私信和收藏等方式参与互动,充分发挥官微的教育引导、凝聚、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利用微文化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开展教育,通过建立具有官方权威性的公众号,扩大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做理想信念话语的“把关人”,鼓励大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将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构建和创新传播平台,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巩固理想信念教育主导地位,做到微教育的效果不“微”。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