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透过它可以了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北岳庙为代表的岳祀建筑,其规划布局、整套建筑的空间组合以及立体轮廓的美感处理可谓典范,又经历了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修缮保护,基本留存了中国建筑特有的形式和神气,具备了传统建筑近为形、远为势、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特点,不仅具有近观的效果,也颇具远景的气势,达到了统一中富含变化的较高境界。
一、北岳庙建筑的历史沿革
北岳庙的始建,西汉之前的因无遗址考古报告尚不详知,只有部分文字记载。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73年)汉宣帝封曲阳县北部常山(即古恒山)为北岳恒山,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就在这里举行了长达千余年祭祀北岳的活动。据哪道元《水经注·流水》(卷十一)记载,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由于“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建北岳祠,祠址在曲阳县境北部(古)恒山北谷,谓之上庙。后又在今孟良河上游南部,县城西北5公里处建神殿,谓之下庙。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500-512),下庙东庙改建为今北岳庙rn。北魏宣武帝时,随着曲阳县城的迁徙,在城内始建北岳庙。当时的建庙,只求满足人们在其间举行仪式的需要,并没有达到要求象征神的巨大与尊严,即便是后来的庙宇设计大多充满想象。
南北朝时期,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娃在山西参合破大败后燕慕容垂后,曾于398年发动军卒万余人开凿山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这条山路横穿恒山山脉,与飞狐古道南部的倒马关路相衔接,打通了从山西到河北的通道,使大茂山的交通得到改善。
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年间(500-512 ),曲阳城迁至今址,在此大兴土木,将下庙(东庙)重新改建。初时规模较小,后历代均对北岳庙有修葺、增建或重修,使北岳庙气势逐渐宏大并沿袭成制。隋仁寿元年(601)按照历代帝王留下来的传统,祭祀北岳,其仪式十分隆重。据《曲阳县志》记载,隋大业四年(608),隋场帝亲临北岳庙祭祀,河北道郡守毕集,并大赦天下。虽然县志中没有明确记载此时对北岳庙进行修葺,但皇帝临幸,事先对庙宇整治一新应是必然的。
唐贞观年间,对北岳庙进行重修,同时规定从制度上确立了北岳庙的官祭地位。唐开元三年(714)增拓规模,开元十三年(725)重修庙宇。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定州刺史段惜认为庙宇应当达到“眸容凝湛未施敬而自敬,不有威而自威”的效果,而当时的北岳庙“檐房阶阔尚多锹隘”,远不能达到此效果,因此便“审面势、规曲直、延观宇、划垣墉”,对庙进行了扩建、增拓和改造,加大了规模。
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特旨肇新祠宇,重新修建北岳庙,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即在这次修建中定型,于至元七年(1270)完工,并一直保留至今。
明自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三年(1370)下诏旨改称北岳恒山所加称号还原为神后,北岳庙有祀有修,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宏伟。每次修葺多由帝王下诏,重臣主持,因此经费也由国家拨支,或半拨支。明嘉靖十四年(1535 )通判刘绍宗奉命重修北岳庙。嘉靖十五年(1536)增建了御香亭(即敬一亭),至此北岳庙的建筑规模达到顶峰。后出现议改祀北岳于浑源之争,嘉靖二十六年(1547)制立《北岳庙图记》碑于大殿之前,以昭后人。《北岳庙图记》载,当时庙宇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就有5.4万多平方米。明万历十八年(1590)巡抚宋仕、巡按何出光奉命重修北岳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公署县长李经正将德宁之殿前被毁的大殿基址,用砖石镶起,立“飞石殿遗址”碑一通,并维修西侧坍塌碑楼一座。从20世纪30年代起,北岳庙由于历经连年战乱,加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其规模及遗存已基本为现今状况。存有古建筑10座,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南至北存有敬一亭、凌霄门、三山门、德宁之殿;两侧存有东、西昭福门及四座碑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出4 000斤小米在德宁之殿内东、西墙前修建栏杆,用于壁画保护。1964年对御香亭落架重修。“文革”中,庙内大多数碑刻被推倒,壁画被覆盖。20世纪70年代初,县文物保管所从文化馆分出,移驻庙内。20世纪80年代初,对尚存的敬一亭、凌霄门、三山门、德宁之殿、东西昭福门及四座形式不同的碑亭加以保护。
二、北岳庙的建筑特色
庙宇建筑是供奉、祭祀各类神抵的殿堂,既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重要载体。更主要的一点,它是多变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且每个建筑的形式和内容永远是时代所决定的。尼采曾说过: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和雄辩术。北岳庙建筑特点突出,《文物》杂志刊登的文章《略谈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就曾强调:“道教宫观建筑,布局和结构上都有许多独特的手法。河北曲阳的北岳庙为祭祀北岳恒山的神庙,原来的规模宏大,现存德宁殿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为现存元代最大的单体建筑。殿内壁画极为精美,系元代所绘的原物,因其画技高超,曾被传称为吴道子所绘。”北岳庙不仅是祭祀的场所,同样具备如上所说的大部分功能。由于五岳诸神被道教纳人神抵系统,北岳庙也就成了道教徒长期修炼的场所(1949年前),带有很浓的宗教特色,其建筑类别有宫、殿、堂、庙、馆、舍、斋、廊、阁、门、坛、台、亭、塔、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酷祈攘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也可以总称为岳庙的建筑特点。
三、北岳庙建筑布局
现存北岳庙的主要建筑为元代文化遗产(也有专家认为宋代建筑遗存较丰富)。原北岳庙整体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南北的中轴线上,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规模宏大。古建筑群排布按照庙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刻《北岳庙图记》或其他文献所载,当时北岳庙的占地面积为260.48亩,约合173 982平方米,此庙南北轴线长542米。东西宽321米,建筑面积3 803平方米。现今保留面积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39米,其中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北岳庙原规模宏大,北岳庙外还有两个水池。由于荷花满塘夜晚更沁香气,故有“荷塘月色”之说,被称为曲阳八景之一。其实莲花池是为修北岳庙时挖土所致,但多年来集雨水、地下水长久不干涸。另外,从《曲阳县志》及庙内保存的明代《北岳庙图记》记载可以看出,庙内外古建筑共11座。现存主要建筑为元代和明代遗物,建筑风格有唐代建筑遗风。
四、结语
有人说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刻画岁月的书籍,在她身上呈载了许多历史故事。人们常说:历史是过去的综合体。自有文字记载,历史的足迹便开始清晰起来,考古发现又进一步证得历史的真实,尤其印证史书记载的建筑遗迹。
中国大多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方面的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现存的也是凤毛麟角很难见到。但是,元代后的建筑在我国留存还是有的,北岳庙便是其中一例。
北岳庙大殿的建筑艺术形式和工艺技术均是元代建筑风格的代表,其历史的重要性即文物界常用的术语“文物本体”,建造年代的“原状”保存完好,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立体教科书。纵观北岳庙始建、维修的历史沿革,我们了解到,从有记载的北魏宣武帝年间始建北岳庙距今已有1 500年历史,这个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重要场所,自然会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故而,北岳庙内文物荟萃,碑褐林立,并以其特有的古建筑形式和附属构件及壁画、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表现形式名贯古今。
在曲阳的历史上,对古城作出贡献的当属北岳庙。就其建筑而言,北岳庙作为祭祀场所,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如今其本身原有的功用和神秘的色彩已经消逝,只作为一种特色的历史遗存载体而被国家保护起来。但它所反映的历朝帝王的祭祀、历代不同规模的修缮情况等,都或多或少在此留下了各时代的印记和信息为后人共享,远远地超过对曲阳城的贡献。所以,北岳庙为现代人研究历代祭祀制度和古代建筑技术及其相关的历史,提供着重要的实物依据,使其从各个角度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古北岳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它不仅作为元代建筑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建筑特征的传承者,它的存在就是一本教科书,用其直观丰富的建筑语言与世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