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培养遵循医学职业化教育规律,以军医大学为主体,同时依托地方医学院校(国防生),建立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军事医学教育看,通过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两环相接”的培训体系,落实院校与部队、单兵与分队、勤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卫勤培训任务,设置以军事医学和卫勤问题为主,反映卫勤保障需求、部队需要、医学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培训内容,一定程度地满足卫勤建设人才发展的需要。这一培训体系下的层次划分不清,与军医职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逐级培训没有落实到位,难以满足医学和军事职业教育的更高要求。我军教育转型的加速推进,需要从职业发展目标、教育培训机制、职业发展路径、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将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军事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军医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军医职业发展总体目标定位
为适应未来一体化卫勤保障军队卫生职业发展需求,借鉴外军经验,军医培养应强调学历教育、任职教育与军事职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医学及军事职业教育贯穿全程,在知识结构上突出军事及作战理论、联合卫生勤务、医学及军事医学知识,在能力发展上强调预防保健、专业救治、应急救援、卫勤组织指挥与管理能力,在素质养成上加强军事、身体心理、卫勤专业、信息等素质。培养起点是五年制本科学历教育,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成长轨迹,可划分初级、中级、高级医学人才三个阶段。
1.1初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学历教育及毕业后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军事及专业适应性强,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具备基本的预防保健、卫生联勤保障及卫生服务能力的通用型医学人才。
1.2中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初晋中任职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技能,了解医学专业发展前沿,具有应急救援和解决复杂战时救治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卫勤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战时卫勤的组织体系、医疗后送体制等救治程序和规则,能够胜任卫勤分队队员岗位职能,军事、卫勤和战救技术相结合的多能型医学人才。
1.3高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中晋高任职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掌握军事、卫勤相关理论与技能,具备创新发展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同时胜任卫勤指挥和专业技术岗位职能,军事、卫勤和战救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明确军医分阶段渐进式职业发展路径
军医应实行阶段性培养,把医学职业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分阶段地融人卫勤任职发展中,形成逐级渐进式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明确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完成必要的军事适应性教育、医学及军事医学教育、卫勤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是军事医学规范化培训,最终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和能力,具备基本的军事医学职业素养。这个阶段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上尉军衔,重点是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和能力,是基本的职业素质养成,医师规范化方式尽可能和国家政策吻合。第二阶段,进行军事医学、卫勤的任职教育,参与卫勤保障实践,属于中级培训,要求具备部队基层工作和卫勤分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借鉴美军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军队医疗中心轮转的经验,到部队基层卫勤分队服务一年,再进行半年左右的院校教育,促进职业发展。该阶段人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少校、中校军衔,应达到具备机动卫勤分队队员的基本资格。第三阶段,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加两个方向的高级任职培训,一是管理干部培训,培养卫勤领导岗位(队长、院长)人才;二是专科规范化培训,成为具备高级职称的专科医师(表1)。
3建立院校一部队一军事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卫勤教育培训机制
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军事职业教育是军医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而军事职业教育起到有效贯通和统领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作用,重点是将军事职业教育融人到院校教育和部队实践训练中,通过机制和体系设计,实现军医人才的融合式、职业化培养。一是建立大学和部队联演和联训机制,明确统一的训练成效考评标准,解决培训质量评价和认证问题。二是建立部队和大学联合的双向任职制(“双师制”),实现大学教学工作由校外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基层部队优秀指挥员到院校任教官乃至任职,大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员到军兵种部队代职、调研、参加演练,不断改善知识结构。三是严格落实训用一致制度。逐步实现送学培训与分配使用挂钩。建立军医大学本科生(包括直招人伍和国防生)毕业分配配套制度,首先分配到区域卫勤保障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区域卫勤保障机构派人到部队代职顶岗,适应国家新医改政策要求,解决毕业生在部队职业技能薄弱问题。四是完善干部交流使用制度。多岗位轮换、多任务历练已成为各国军队军官职业发展的制度化措施。应建立稳定的区域卫勤保障机构与部队之间人员流动政策制度,如部队代职、岗位轮换等。
4超前设置以能力为中心的卫勤和军事医学课程
借鉴美军聚焦“军事医学构成”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提升能力为中心,开设专业化的卫勤和军事医学课程川。立足培养未来卫勤保障需要的军医人才,跟踪军事、卫勤、武器装备和医学学科发展,聚焦战伤救治、伤病预防和能力强健并重的军事医学任职能力培养。军医大学针对各类教育训练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战伤救治类课程突出军事临床医学、战伤急救类;伤病预防类课程突出军事预防医学类;能力强健类课程突出军事作业医学、军事心理医学类。同时加大军事医学课程比重,学历教育阶段军事医学课程比例应达到10%。加快更新补充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灾害救援等课程教学内容。任职教育阶段增加联合军事演练、参加军事行动任务等训练环节。增加军事、军事后勤及卫勤指挥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联合作战理论、联合卫生勤务、军事医学、战创伤救治、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加强紧贴实战的战术作战伤员救治规则(TCCC)内容学习。
5推行基地化和实战化卫勤教育训练方法基地化训练是世界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我军刚刚开始进行卫勤训练基地的建设实践,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强化联合教育训练机制。应突出战伤救护、卫勤指挥、应急医学救援训练。结合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卫勤训练基地应定位于教育培训和任职实践的重要中间环节,是未来应急机动卫勤部(分)队遂行任务的“准战场”,也是实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基本平台,主要解决“院校教育下不来,部队训练上不去”的问题。在基地化训练机制上,应逐步建立适应我军卫勤基地化训练的轮训制度和评估标准。在基地化训练类型上,应加强战役战术卫勤分队的轮训,加强军兵种联合卫勤训练,加强各级军医人才实践训练,完善培训、考评、研究和推演职能。在基地建设布局上,未来应该力求扩大建成全军卫勤训练基地体系,在已有的3个军事医学教育联合训练中心基地的基础上,增加东南、东北、西北战略方向,以及热带丛林、高原、寒区和沙漠等卫勤训练基地。
6结语军医培养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借鉴外军经验基础上,构建分阶段融合式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军事职业教育主线,提高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水平,实现人才的融合式发展,为军事医学和卫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