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青年并解决青年的思想教育问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可否认,过去三十多年全球关于青年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挑战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厘清青年问题并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意义重大。要厘清这一问题,开发马克思的青年观无疑非常必要。既有的马克思青年观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基于马克思文本中直接对于青年的论述而进行的观点梳理,这种研究无疑具有一定价值。但是,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学术努力都聚焦于人的解放问题,并没有过多地聚焦于青年问题研究。其关于青年问题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文本《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下简称《考虑》)是马克思在中学时写的作文,此时,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尚未形成,在这一篇作文中探讨的更多的是青年人的价值理想问题,尚缺乏成熟认识论的支持。鉴于此,本文将基于马克思科学的认识论,系统地开发马克思的青年观,为我们提供理解青年问题尤其是理解青年思想教育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在其被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通过清算传统哲学完成其认识论革命,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对其进行具体阐释。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两个文本开始。
一、马克思青年观研究所需要的科学认识论革命
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在其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将人的主体性抽象掉了,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去认识人和认识人类社会。马克思在《提纲》第4条中指出,费尔巴哈在认识宗教问题时就力主将“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在这一视角下,费尔巴哈将人的自我改变做了片面化的理解,即《提纲》第3条所说的由“环境和教育”机械性引起的。在这里,人的主体性被掩盖了,马克思对此驳斥道:“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在《形态》中,马克思揭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认识世界上的不足:旧唯物主义将现实中的人的主体性抽象掉,其自然无法认识到“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r3}。由于抽象掉人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不充分的,不能从人的超越性、生成性角度去理解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完全的主体性存在,其为马克思清算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了理论资源,青年时期马克思在认识世界时,受到这一学派的影响。当然,这一学派的认识论也有其固有的问题,但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它的批判。唯心主义强调“自我意识”“观念”等表征人的主体性的概念,其认识论虽然能够避免旧唯物主义脱离人的主体诉求来认识社会问题的不足,但由于其以“观念”为出发点,使得人的主体性缺少现实基础。因此,在其视域中,现实世界成为僵死的抽象的“概念”和“观念”的综合体。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青年黑格尔派的学者将“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视为“意识的产物’,川。《提纲》第1条就指出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缺陷,而忽视了“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
由此看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认识论都存在极大缺陷:第一,这两种哲学观的认识论都以“想象的前提”为起点。正如马克思在《形态》序言开篇所言:“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迄今为止”的哲学理论主要指的就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果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起点是抽掉“人的主体性”,那么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起点是抽掉“人的客体性”。第二,由于其以脱离现实的人为研究起点,其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脱离现实的。旧唯物主义将人的主体性抽象掉了。人在其认识论框架中成为自然界中的“原子”,这使得持这一哲学观的学者运用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社会,从而无法把握现实的社会。与之相反,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人的主体意志无约束地表达于外的结果,从而其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方法论被禁锢到抽象的人文方法。因此,这两种哲学观都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的方法论和观点体系。
有鉴于此,要得到能够有效把握现实社会的认识论,马克思必须在这两点上有所突破:第一,将“现实的个人”确立为认识社会问题的起点。马克思在《提纲》第6条中给出这样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现实人’,的主要内涵。因为物质生产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便成为社会关系的核心,由此马克思主张从“经济关系”的角度阐释“现实中的个人”:“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第二,马克思必须开发出能够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和唯心主义的纯粹逻辑运动的社会认识方法。马克思以现实人作为起点,认为其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但现实中的人具有超越现实制约的诉求。在《提纲》第3条中,马克思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统一的观点。因此,“现实中的个人”具有“实践性”,认识实践中的人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至此,马克思确立了以“现实人”为起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论哲学。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秉承了这一认识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从这段文本中,我们能够发现,毛泽东的认识论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