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修身:“不动心”的培养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1日


   人格(personaity)一词源自希腊语persona,是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在戏剧舞台上扮演角色时带的面具,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及心理特征。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范围内,个人的心理总会受到两种力量的抗衡:一种是代表压抑、恐惧、悲伤、贪婪、自卑、高傲、自私等的消极情绪。另一种则是代表喜悦、希望、责任、谦逊、‘慷慨、宽容等的积极部分。这两种力量何种占主导地位取决于是否培养或注入新的部分:积极抑或消极内容。   

 中国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早在古时就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和“君子”两类。孟子延续并改造了孔子的“君子”人格说,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分析阐述积极人格模式一一“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那么,何以称之为“不动心”?孟子认为修其自身是关键。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性与“天”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天”是万物之始,具备无形的“完满”力量,人先天地继承了“天”的丰盛屹立于万物之中,书写着人性的伟大。所谓:“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尚书·泰誓中》)在这里,孟子是第一个将“善”一一“完满”赋予人性之中,并认为人性秉承了天性所具备的良能的“善”。这种善不是道德的善,而是对生命存在的积极肯定。进而,孟子将人性中伟大的“善”付诸于积极的修炼之中,提出了“不动心”的重要论述。则四公孙丑有言:“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动心否乎?十不惑”,”m(《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回答曰:“我四十不动心。”孔子“孟子“四十不动心”,不惑乃不动心的根源之一。除此之外再加上无所畏难的君子情操以及无所畏惧的君子情怀,不动心犹运于掌上。因此朱熹将“不动心”解释为“无畏难、无畏惧,无所疑”。(《四书章句集注》)但何以无畏难、无畏惧、无所疑。若内心空虚茫然,神识散乱无所落定则往往困难重重,畏惧不己,疑惑不堪。反之,“梨虽无主,吾心有主”,则可修炼“不动心”的君子情环。

那么,“吾心有主”的“主”指的是什么?孟子认为万物皆有性,山有山之性,水有水之性,而人所以异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有其四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1)(《孟子·公孙丑上》)齐宣王坐于名堂之上,有牵牛以衅钟者,宣王见牛恐惧发抖不堪殷触而不忍杀之,命以羊替换。这种怜悯的不忍之心即所谓侧隐之心。侧乃伤之切也,隐乃痛之深也。怜悯他人伤之切痛之深而生不忍人之心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一“仁”。仁者必与利者相异,仁者宽宏恻袒,不计较大小强弱之私。利者左右张望而周市利,“人皆以为贱”。仁乃最尊贵的爵位,最安稳的居所。纵家财万贯不若天爵之仁。因此孟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2)《公孙丑·下》)再者,“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3)(《孟子公孙丑上》)羞,指因自己不善而耻,恶指因他人不善而耻。除此之外,君子还需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朱熹解释“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  (《四书章句集注》)去己与人恭敬之礼也,知善恶是非之智也。此四心对应着“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存于心,心中有主则可不动矣。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