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能量是青少年学业获得与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和激烈的教育竞争的影响下,青少年也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挑战。但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还处于身心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处世经验相对缺乏,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引致不良行为。因此,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一直是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情境。对中国来说,研究学校中群体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很多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通过“辅导班”培训、购买“学区房”、户籍迁移等各种途径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其所得是否有利无弊;学校除了提供教育外是否还在其他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这些对于深人理解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以及正确评价教育政策有效J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学者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过探讨,但是关于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和多水平分析方法,以中国初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由群体因素来解释?(3)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因素展开,家庭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被不断证实和丰富川。对于学校的影响,在美国《科尔曼》报告发布之后,虽然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比较而言,国内研究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有研究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教育产出的群体因素,但就心理健康而言,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团。考虑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将从家庭因素、压力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学校群体因素四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父母间关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不和睦的父母关系会使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破坏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并导致其养成不当的人际交往模式。间接作用观点认为,冲突型的夫妻关系破坏了家庭整体关系,并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认知背景理论认为,子女通过经验来认知并应对父母间的冲突,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对这种冲突的不恰当归因和对压力的应对不良团。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父母间关系越和睦,青少年心理越健康。
2. 家庭收人水平。社会因果论认为,身心健康问题是不良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后果,长期生活于较低经济条件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条件过低的家庭,会因为物质资料的匾乏,导致子女缺少发展情感的必备条件。国内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会造成初中生心理水平的差异,家庭收人低的初中生更易产生敌对、紧张、焦虑、抑郁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川。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家庭收人水平越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
1.未来信心。动机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状态受到个体对自身能力和环境的信念影响,消极预期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状态。Beanie和Hardy发现,在压力情景下,坚强的自信心能为个体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从而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冲击困。国内研究也证实,自信水平高的个体人际困扰较少,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川。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青少年对未来越有信心,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父母期望的压力。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最重要的心理变量,在青少年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Marcenaro和opez发现,父母期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困。国内也有实证研究发现,过高的父母期望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4. 假设4:青少年对父母期望的压力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学业压力。一项对广东省6所中学29个班级。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学业负担对多种心理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负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lo} o Tremblay和Coney研究认为,课业负担与心理问题显著相关,前者主要通过挤占休闲和运动时间影响心理健康口。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J:青少年学业压力越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项针对四川省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显示,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Kim等的研究也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密切的青少年,其社交能力更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6:师生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社会技能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I_a Greca和Harrison研究发现,亲密的同伴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体验。相反,有同伴消极对待和拒绝遭遇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高的孤独感。国内研究也发现,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的经历会增加青少年的幸福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7:同伴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亲子关系。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属于教育环境的外层系统,必须通过亲子行为才能对子代发展产生影响。Canetti等研究发现,父母的关怀程度越高,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国内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人际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8:亲子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群体因素 学校是由同龄伙伴构成的组织群体,同伴群体间具有相互模仿、相互参照的特点。不同背景出身的青少年在学校中表现出其阶层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与其他同伴相互影响与融合,共同形成了学校特定的群体特征。对于进人不同学校就读的学生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这种群体特征的影响。以往研究在考察学校因素影响时,较多关注的是学校自身特征,如学校排名和师资结构等,而对同伴群体特征的影响比较忽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此阶段心智的健康发展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这里将从群体因素角度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差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