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七九《列传第十七·张中彦》载:“正隆营汁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唐、宋以来不能致。中彦使构崖驾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注梁。七九例俘此为对架厢运木的最早的记录。康熙时开始编撰、雍正时颁布的《御定子史精华》,珊及乾隆时编撰的《钦定续通典》亦对此事有记载,可见官方文本认可此事为历史事实。从这一记载中,可探究一些架厢运木的信息。
(1)架厢运木的历史背景是营建沛京(今开封)新宫。《金史》记载,正隆三年(1158年)十一月,金海陵王“诏左y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R57(卷五o}纪第五》,卿。此处南京即为汁京,修宫殿的起因可能为贞元三年(1155)的南京大内起火,为修建宫殿,所用木材不少,朝廷破费颇大。张中彦采运木材是这次修建宫殿的一项工作,是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采伐,这次采伐行动应在1158年冬至1159年春。
(2)架厢运木应用于“高深阻绝”之地。青峰山介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和太白县之间,但由于沟壑高低不平,从唐、宋以来都没有大规模开采,因此巨木最多,张中彦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架厢以运输木材,解决了地形不平对采伐后集材的障碍。
(3)架厢的方法为“构崖架壑”,形成桥状木结构。分为两种,一是在悬崖上架设的木结构,猜测应为木栈道,或是与后世的牛角厢类似;二是在沟壑上架设的木结构,应与后世的高厢相似,架厢的长度很长,相互连接长达十数里。
(4)运木的方式为“以车运木”。这与后世的主要为人力肩扛拉厢不同,当时已经有运输木材的车辆,可见当时所造的桥应相当稳固,且横梁布置相当密,以保证车辆不至于顺空隙掉下或卡顿。文中“车”的动力并未说明是人力还是畜力,如果是畜力,则其所架的“桥”与后世的“厢”有很大差异,因为需要更稳固和宽大的厢道。如果是人力则更与后世的厢道更接近。1959年贵州省三都县国营大高采伐队所建13公里厢道也可以行驶平车。
从青峰山林木长年未被开采的事实分析,架厢运木这项技术在金朝之前并没有在此地应用,张中彦架桥运木作为一种技巧被《金史》记人,可见架桥运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