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一致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同时,出于多种原因(自我验证理论),个体会试图保持自我一致性.人们会主动回避潜在导致自我矛盾的信息,回避自我矛盾。
然而,在自我矛盾性的视角下,以往的理论均忽视了个体重视自我一致性的一个前提条件,即自我一致性之所以显得具各吸引力,是相对于个体尚未形成稳固、确定的自我概念,或自我一致性受到威胁而言的。来自环境与他人的自我威胁以及个体对自我概念的不确定,是人们回避自我不一致信息的重要原因。根据M(Guite等人的“独特性”( diStin(tiveneSS)理论,人们试图选择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的最突出的特征作为自己的自我概念伽(Guite &Padawet-Singet, 1976),而这样的自我概念并不会自动地被他人认可。事实上,许多理论均指出,当亲密的互动伙伴的自我概念发生冲突时,自我概念的冲突很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Swatm Jt & BuhtmeSte5 2012a; TeSSet, 1988).另外,如果自我概念发生变化,情况也十分类似。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形成与变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Gote & (toSS, 2014),而自我认知的改变最困难的部分、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要使个体的互动伙伴接纳个体的这一变化,并相应地对互动方式做出改变((SwanS Jt, 1987)。
S~等人的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当个体接触到威胁到自我一致性的信息时,会花更多时间阅读自我一致的信息((Swatm Jt, 1987)。除此之外,人们更可能会采取一系列行为上的手段,以主动寻求能够验证先前自我概念的信息((Swann Jt & Tead,1981)e
当使个体重视自我一致性的这一前提不成立时,情况便可能不同。当自我一致性得到保证,任何环境的反馈均难以威胁到当前的自我构念时,个体面对可能导致自我矛盾信息的态度便可能发生变化,个体对一致性的重视可能会降低或消失,甚至可能主动寻求可能提高自我矛盾性的信息。
1.维持自我一致性的重要性下降。自我一致性达到之后,个体得以使用一套抽象、自洽的概念体系、命题、特征集合对自我的属性与特征进行概括,且个体的互动伙伴均认可这一体系,不会给出与之相反的评论与反馈,同时也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态度与方式与个体进行互动。个体往往有较强的信心,认为即便出现矛盾也不会真正挑战自己长久以来己经十分稳固的自我概念。过去的成功往往使人更愿意面对负面的反馈,只要这些反馈是有价值的(Ttope et al.,2003)。另外,即便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极端具有威胁性,以至于使个体产生自我怀疑,个体长期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也能够协助其迅速恢复其对先前自我认识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主动向朋友、同事求证,从这些长期认同自己的人的安慰与支持中重新恢复一致的自我概念(Slottet & Gatdnet, 2014).因此,个体不再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甚至可能愿意接触一些带有轻微威胁性的信息.
2.希望扩大自我概念的适用范围。社会比较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社会比较的局部优势效应导致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受至于其所处的日常互动范围((Ali(keet al., 2013)。个体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后,会通过社会比较形成、改变自我概念(关于自我概念改变中社会比较的作用的综述,参见Gote & (toSS, 2014),并试图获取这一社会关系对个体自我概念的认同,以相应的方式对待自己,人为构建一个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社会现实 ( So(ial teality ) (Swann Jt, 1987)。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回避自我矛盾的信息。但是一旦个体在 “局部”获得的自我概念完全稳定,环境与人际关系中缺少自我威胁之后,个体很可能倾向于寻求“局部”之外的社会比较,以实现自我提升,扩大自我概念中的特质或判断语句的适用范围。比如,自认为数学好的人,可能只是在一个学校中数学最好,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其数学水平可能非常平庸。通过与更大范围内的标准进行对比,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比如,勇于与精英群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脱离原有的环境,从“小池中的大鱼”进入更高水平的群体,变成“大池中的小鱼”,往往能够实现自我提升(ButleSon, Lea(h, & Han-ington, 2005;Buunk, (ohen-S(hotanuS,&van Nek, 200乃.
3.挑战能反衬自我概念的价值。在个体自我层面,个体试图使用一套完整的自我概念系统来概括自己的属性的原因可能是试图强调自己与他人的区别((M(Guite & M(Guite, 1981;M(Guite & Padawet-Singet, 1976),提高自尊(Hogg & AbtamS, 1988; SedikideS & Gtegg, 2008) 或形成一个完整自洽的体系以“提高可预测感和可控感”(Swatm Jt & BuhtmeStet, 2012b; SwannJt, Stein-SetouSSi, et al., 1992),而一个特定的自我概念对于这一目标的价值,受到维持、捍卫这一自我概念的难度的影响。当维持某一特征变得过于轻松时,这一自我概念的意义可能会大打折扣。比如,早早形成自我认同(identity fote(loSute),拥有和谐的人际网络和清晰职业道路的个体,由于缺少挑战,可能对这样的未来丧失兴趣。
4.接触被自我概念压抑的自我侧面以形成对自己更全面的认识。人的自我潜能是丰富的,但是个体遗传、生理乃至社会化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出的自我,往往只强调或描述了一个人自我相关的心理特征的一小部分(TogetS, 1951/1989)。一旦自我一致的自我概念不再受到严重威胁,免于个体自我防御之后,则很可能开始接触先前自我概念中未加重视的自我侧面,进行自我探索。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其他事件的诱发,比如心理咨询、文艺作品的启发、顿悟体验、替代经验(vi(atiouS etpetien(e)以及特定事件引发的个体的“惊叹”(~)感((Piff, Dietze, Feinbetg, Stan(ato,&Keltnet, 2015)等。
5.自我探索的内部动机。许多带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如马克思、Tank, Piaget, MaSlow等均强调人除了拥有追求安全、回避危险的动机之外,还具有一种自我扩展、自我成长、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Gteenbetg, PySz(zynSki, & Solomon, 1995;PySz(zynSki, Gteenbetg, & Atndt, 2012),类似Allpott提出的ptiptium Sttiving概念.这一动机的存在也在心理学中的许多动机分类中体现出来,比如佛洛伊德将动机分为生的动机(etoS)与死的动机((thanatoS). MaSlow (1954/1970蹄需要与动机划分为医乏动机(defi(it motive)和存在动机(being motive )。另外,HigginS在自我差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促进与预防定向((S(holet8t HigginS, 2011)也强调了两者的区别。
这种追求自我成长的动机可能表现为对新鲜的、有挑战的陌生事物的好奇,也可以体现为在从事这样的任务时主观体验到的“流畅体验”(flow) ((S}l(Szentmihalyi, 1990).而新鲜的、陌生的事物往往可能带来与自我不一致的信息,导致自我矛盾性升高,自我更多地陷入自我防御。自我对这些矛盾、不一致信息进行内部整合的进程中,对于可能进一步带来自我矛盾的信息会回避、压抑或者刻意忽视。因而在自我高度不一致、死亡提醒等因素带来的存在焦虑面前,自我探索的动机会受到压抑(PySz(zynSki et al., 2012)。与之相对,当自我高度一致时,个体不再感到自我认识存在威胁,追求自我成长的动机得以驱动个体主动接触这些潜在可能导致自我矛盾的信息。
综上所述,一致而稳定的自我概念维持时间较长,以致自我非常稳定缺少挑战后,人们维持自我一致性的动机会变弱,变得不仅愿意,甚至可能会主动寻求挑战、接受潜在自我威胁的信息,进行上行社会比较,变得更可能探索先前被自我概念所压抑、忽视的自我侧面,以促进自我的发展。